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一直是许多才高善辩之士云集之所。这个学园的教学风格不同于阿卡米德学园,它采用聚众教学与面向公众演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设备方面也不如阿卡米德,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环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进行的。

——摘自王乐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9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1)思想家: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3分)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3分)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3分) (2)相似之处:①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②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及材料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所学孔子的贡献及材料“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分析评价。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注意梳理二人的经历及其主要贡献,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①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②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监察制度建设;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监督制度·特点及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艾奇逊立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 “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驻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联合国军”正式建立。“联合国军”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此外,还有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为“联合国军”派出了医院和医疗船。

材料二: 法、德、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拒绝了美国关于自动授权动武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7分)

(2)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自然状态下,上帝只是把地上的一切给人类共有,而没有人原来就具有排斥

其余人类的私有所有权。而劳动使人们对原来处于共有状态的一切拨归了私用,从而产生了私人所有权。一个人劳力有限,不至于损害他人的开垦权,也不至于对他人的财产产生觊觎,因为说到底,大家占有的资源数量不会相差很多。由此,每个社会成员对于资源开垦的机会平等。随着私有财产的建立,政府的一大职责也不言而喻:确保对于资源的占有是合理有效的,也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市场机制,保证每个人的私有财产是合法并且不受侵犯。

——洛克《论政府》

材料二: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社会中的公民则终日勤劳,而且他们往往为了寻求更加勤劳的工作而不断地流汗、奔波和焦虑。他们逢迎自己所憎恶的显贵人物和自己所鄙视的富人,不遗余力地去博得为那些人服务和荣幸;他们骄傲地夸耀自己的卑贱,夸耀那些人对他们的保护;他们以充当奴隶为荣,言谈之间,反而轻视那些未能分享这种荣幸的人们。……总而言之,一方面是竞争和倾轧,另一方面是利害冲突,人人都时时隐藏着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同时也是新产生的不平等的必然产物。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洛克和卢梭关于私有财产主张的异同,并分析主张不同之处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同治三年(1864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和文祥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虚声恫揭,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而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用是凝然不动。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视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材料二:梁启超说:“ 一时言富强者(洋务派)知有兵事,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书信的主要思想。(9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满分5 manfen5.com

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图、图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两宋时期适应江南水田耕种的农具进展极大,圩田、坝田、涂田、梯田的兴起,战国以来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单作制向一年两熟的复种制过渡。杨万里诗“却破稻田秧晚稻”。粮食产量提高,并稍有盈余。 ……而地狭人众地区逼迫着当地农户寻求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庄季裕说,苏州太湖洞庭山方圆数十里,“多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税赋一律科折,役钱一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到1109年,宋人口达到1.04亿,相当于汉唐的二倍。从北宋初年到十二世纪初,人口增长率为14‰。 农村人口的增长,产生了大批无地或少地农民,他们流入城市,如东京开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竹木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摘自葛金芳《从原始工业化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材料二: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是一个互相哺育的过程。我们中国人一直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明清两大商帮集团:晋商和徽商,他们在外面做生意,其财富很大一部分要输送回本土、本乡去做公共福利的事业,建学校、修祠堂、修桥、架路等等,它本身承担着社会公益的功能,血缘的动力构建出城乡互相哺育的纽带,是中国传统的城市与乡村融合一体的关键。

——摘自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

材料三: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在地大物博、幅员广大的中国建立一个由大口岸城市到乡村集市的进出口商业贸易网,以便使中国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是殖民主义者孜孜以求的商业利益所在。中国城乡互相哺育的关系,从近代开始断裂。农村手工业者无处插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趋于解体,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败,使得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进而成为一无所有的过剩人口,迫于生计,成千累万的农业过剩人口不得不涌进城市,谋食走方。而缓慢的工业化进程,无力吸收过剩人口,造成大量城市无业游民。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反却是农村经济的衰退。

——摘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市场和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促成古代中国城乡“互哺”的因素。(9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