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曰台湾;县三,曰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薙(ti除去)发归化。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丈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铭传喟然叹息曰:“人方惎(ji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7分)

 

(1)措施:改革行政体制;打击豪强、盗贼;整理田赋,增加军饷和财政收入;增强军事防务;开办军事学堂;修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电报和邮政等通讯业务;(8分,任表述 4点即可得满分) (2)简评:增强了台湾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西学堂, 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政策未超出洋务派“器物”层面。其措施未能完全实现。(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曰台湾;县三,曰台湾、云林、苗栗”得出改革行政体制;“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 得出打击豪强、盗贼;“丈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 得出整理田赋,增加军饷和财政收入; “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 得出增强军事防务;开办军事学堂;修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电报和邮政等通讯业务。 (2)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从政治、国防、交通通讯、教育等方面归纳刘铭传的治台政策对台湾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局限方面可从 “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说明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其措施未能完全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刘铭传的治台政策没有超越洋务运动学西方器物的范畴,没有触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刘铭传·刘铭传的治台政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31年9月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1月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11月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8年3月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

德国攻占丹麦、挪威

1940年5月

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

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

德军空袭英国,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0年9月

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1年6月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8月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1月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

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943年5月

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1943年7月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中、美、英);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

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根据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42年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前、后战争态势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其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9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漕运实行河海兼运,明成祖时浚治运河后,决定罢海运、陆运而专营河运。永乐十三年,明政府开始实行“支运法”。“支运”是由纳粮民户自备船只,输送到各指点地点的粮仓,再由各卫所官军分段接力,依次运送到北京。明宣宗时又改行“兑运法”,湖广、江西、浙江、南直隶各府州及山东、河南诸处百姓,只要在附近水次(码头)将税粮兑与漕军,另加耗米若干,然后由漕军负责运输和缴纳进仓。“成化七年,乃有改兑之议”,这就是所谓“长运法”。“长运法”实质上就是进一步减少民运,将应天、苏、松等府原民运瓜、淮二处的漕粮,改由江北运军过江兑运,百姓将粮米兑军时,另加过江脚米一斗。经过改革,大部分漕粮运输基本上已经专业化。纳粮区的农民从繁重的漕粮运输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加农田生产时间;漕粮由熟悉运河的漕军就近兑运,这样也就避免了因漕船驾空赴兑所而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从而提高了漕运的经济效益。随着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明政府亦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摘编自成刚《明代漕运管理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有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   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党独大、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1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