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① 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② 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 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 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 ② ③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④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