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雇户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一中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3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1分)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2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1)土地改革的完成。(1分) (2)矛盾: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剧增之间的矛盾。(3分)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分) (3)人民公社。(1分) 原因: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 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4)启示: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2分,答①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② 必须适时调整经济体制也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雇户、贫农;富农、地主数量的减少以及消失和中农数量的增多以及材料所示时间的演变,可是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前后的场景。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根据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 ”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在一五计划实施前的历史背景,与国家工业化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为此,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解决了上述矛盾,对农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引下,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中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平均分配。各地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这一运动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党和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体制,适合农村发展和符合农民的要求等内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曲折发展的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阅读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

成本

中国(元)

日本(元)

中国超过日本(元)

超过的%

工资

10.50

5.80

4.70

81

动力

5.50

4.80

0.70

15

机械修配

1.80

0.60

1.20

200

消耗品

1.70

0.50

1.20

240

包装

1.50

1.20

0.30

25

薪金

1.20

0.60

0.60

100

职工保护费

0.20

0.50

-0.30

-60

运输

0.20

0.20

营业

2.50

2.00

0.50

25

捐税及利息

15.00

2.70

12.30

446

保险

0.20

0.10

0.10

100

制造及营业杂费

3.00

1.00

2.00

200

总成本

43.70

20.40

23.30

114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请回答: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4分)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原因。(4分)

(3)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6分)

 

查看答案

(14分)15世纪前半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震惊世界的大航海伟业。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明宣宗的一纸命令竟然令其戛然而止,而其后的西欧各国却争相开辟新航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1章

材料二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材料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西方。

——(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四明政府于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正式开放了海禁,但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便戛然而止了。清初厉行海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一度弛禁,设立四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但20年后,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开始,只许广州一地通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商人的低下地位是什么政策导致的?(1分)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的海禁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瓷器外销黄金时期的特点。(3分)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瓷器外销繁荣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4分)

 

查看答案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你认为最重要的是

A.飞机的广泛使用                      B.电话和电报的使用

C.国际互联网的诞生                     D.航天事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上海每天去电影院的人达10万,其根本原因是

A.上海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上海等地市民阶层壮大

C.电影艺术发展成熟

D.政府鼓励电影事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可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