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的是1952—1970年间各时期投资结构变化情况(%),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其他 |
1953—1957 | 7.1 | 6.4 | 36.2 | 50.3 |
1958—1962 | 11.3 | 6.4 | 54.0 | 28.3 |
1963—1965 | 17.6 | 3.9 | 45.9 | 32.6 |
1966—1970 | 10.7 | 4.4 | 51.1 | 33.8 |
A.1953—1957年的投资结构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影响
B.1958—1962年重工业投资增长受“左倾”思想影响
C.“八字方针”调整了1963—1965年农轻重的投资比例
D.“文革”并没有影响到轻工业领域的投资比例与发展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C.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