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对材料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可知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制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排除;从材料无法判断“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排除;王夫之“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满分5 manfen5.com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莫内(1888--1979),法国政治家。16岁时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他的首次商务活动是巩固开发北美的酒业市场。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北美地区,同传统保守的西欧各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北美地区,国际间商业贸易手续极为筒便,没有那一层又一层的关卡和繁杂高额的税收,莫内对此感受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过长期观察、深刻的思考和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后,莫内毅然对法德政府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把法德两国的煤炭、钢铁资源置于一个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下,对煤钢资源共同开发和使用,并且该机构也吸纳欧洲其他国家参加,这个建议就是著名的1950年5月9日《法国宣言》。该文件在西欧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他的努力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都先后建立了起来,后合称为欧洲共同体。莫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l988年,莫内离世,他被欧共体各国首脑授予“欧洲荣誉公民”称号,并被誉为“欧洲之父”。

——摘编自李世安《欧洲一体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内提出《法国宣言》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莫内的努力产生的影响。(7分)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分)

材料一   1941年8月9日—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摘编自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材料二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8分)

2)请结合史实从几个角度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7分)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以上材料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加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玄革命》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7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