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2分)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3分)

 

(1)观点: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 (2)认识:宋代经济发达,文化发展。(2分) 依据: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2分) 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2分) (3)评价: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 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1分)材料一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概括能力。材料篇幅较短,文意也比较简单,学生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的信息就描述了宋朝繁荣的表现,然后通过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最终得出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特点。 (2)一致性:这一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发展的时代;史实依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证明宋朝经济发达,文化发展这一史论。学生需要再现课本知识,然后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得出答案。 (3)评价:这一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从少数民族的威胁、都城的弊端、内部人民起义等方面对宋朝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这一结论;原因:考查了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通读材料一、三,通过对不可知,两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方面来评价宋朝,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的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政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3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晴)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5分)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和主题

史料

史论

1861-接轨

:“窃维制造轮船, 实中国自强要著。 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 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 横行海上, 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 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1898-变局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1945-复兴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6分)

材料二:共祭炎黄始祖 圣陵千里播迁

满分5 manfen5.com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9分)

(4)请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4分)

 

查看答案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存在合理逻辑关系的是(     )

 

材料

结论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两国革命的性质相同

B

19484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号召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和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C

195312月,我国57亿人参加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

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加强和扩大

D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查看答案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2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

6集团军总司令

杨爱源

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朱德

22集团军总司令

邓锡侯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查看答案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指出1843年前后中国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的百分数(%)

棉花

2419

556

7702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2993

695

7578

二等白洋布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

2074

556

7319

斜纹布

1492

556

6273

A.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B.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