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会要》卷二十...

20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会要》卷二十六“城廓”称:“东京车马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潘楼街一带“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交易,其中又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3卷

材料二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注:“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

材料三 伦敦,1600年人口20万,1750年,人口67.5万占全国人口的11%。人口的增长,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伦敦定期货运服务在16世纪2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伦敦还是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伦敦全国干线公路枢纽地位形成于1730—1750年间,伦敦还是全国的信贷网中心。当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侵占阿姆斯特丹后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打击了处于巅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开始取代它的位置,发展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集市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变迁情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因素。8分

 

(1)特点:交易数额大(商业规模较大),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分类分区。(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 情况: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普遍,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 (2)表现: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崇拜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经济方面来回答也可);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文化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等。(6分)(任意三点,如果从地理位置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3)变化: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货币市场的中心。(2分) 因素:交通发达,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发展,信贷业发达;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英、法、荷相互争夺,荷兰败北,使阿姆斯特丹金融地位下降。(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亿兆无穷”、“动即千万”、“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从商业规模、商品种类、商品交易三方面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书本知识,从时间、空间、政府管理三方面来概括“市”的变迁。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关键信息“汽车与电车”、“报馆”、“争购舶来品”、“衣裳时式鬟”、“教堂”、“跑马”、“公园”等,从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宗教传播、生活娱乐方式、服饰等方面列举表现。第二小问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世界货币市场中心”。第二小问首先抓住,材料信息“水陆交通枢纽”、“信贷网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然后结合书本知识,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城市的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伦敦经济地位的变化 【名师点睛】目前的高考历史越来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其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混合型材料题三类,多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来呈现。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开刀上药”——开语文刀(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作者的主要观点、主要论据及主要结论),上历史药(根据设问,联系历史知识,进行规范答题)。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审题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判断等。(3)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政治、经济、思想等)等。(4)核心词(答题语):原因、措施、特点、影响、意义、趋势、启示、观点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查看答案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查看答案

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查看答案

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红旗法案”的实施    

A.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B.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D.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