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中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D.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为“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正房,都要给长辈和地位尊贵之人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比较上面两幅示意图,指出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国内外贸易路线图的主要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9%。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