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荀子

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天有阴有阳,人与天副,故人亦有性有情,性乃天之阳气,表现为仁,情乃天之阴气,表现为贪。董仲舒由此而反对性善说与性恶说,认为人有性善者,亦有性恶者。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惟“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材料三: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 孟子和荀子基于他们的人性观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人性观。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谁的思想?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有哪些?

 

(1)观点: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政治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以“仁义”和“王道”施政,以德服人,德主刑辅;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人性观: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可教化为善。 依据:“天人合一”学说 (2)思想 :继承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人在本质上皆有圣人之心的道德品格。 途径:“致良知”、“知行合一”。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是一个历史常识,即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材料一的主旨也是如此。孟子认为人性既然是善的,那么统治者则一定要实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既然是恶的,那么统治者则一定既要“仁义”,同时又要“王道”,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董仲舒的人性观主要突出他的一个重要学说——“性三品说”,即董仲舒将人性分为三等并且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可教化为善。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足以证明董仲舒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学说。 (2)“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足以证明王阳明也是主张性善的,即王阳明认为人人在本质上皆有圣人之心的道德品格,所以王阳明对人性的看法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 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主要包括王阳明的两个重要的观点,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本题其实就是重点考查了王阳明的具体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董仲舒的人性观及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及王阳明“克其私、去其蔽”的途径 【名师点睛】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回答材料解析题要牢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对题说话,也就是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直截了当,点到为止。二是看分说话,也就是分值大的要展开来论述,分数小的列出知识点即可。切记语言精练、准确,层次清晰、分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阐述“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

 

查看答案

据统计,美国在18世纪的后半期,农业人口占40%以上……到19世纪末,农业人口减到5%左右,工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1954年的前后,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人口。这组数据说明(   )

A.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B.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美国将更多的第一、二产业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国家

D.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上说欧洲“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这些革命早些时候曾赋予它向全世界扩张并征服巨大的殖民帝国的力量、动力和知识。”“这些革命”开始向世界其它地区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是开始于(   )

A.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B.15世纪开始的早期殖民扩张

C.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

D.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查看答案

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

A.联合国与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                 D.联合国与世界银行

 

查看答案

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