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军机处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这段史料表明军机处( )
A. 位高权重,办事效率高 B.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D.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新精神。尊师相,抑君权,虽亦有流弊,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钱穆意在强调
A. 科举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B. 宋朝理学洋溢着革新精神
C. 废除宰相与历史趋势相悖 D. 宰相制度能有效抑制君权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D.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稍有变动而已”。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 秦朝分封制、宋朝宗法制
B.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C. 秦汉郡县制、宋朝行省制
D. 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 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 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 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