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中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因为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 (2)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3)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 (4)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中的“反攻大陆”、“反共抗战,复国建国”可以得出蒋介石对台海关系的态度是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由材料二中的“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可以得出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第二小问原因,则需要考虑双方所代表的利益,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 第(2)问变化,由材料一的“反攻大陆”、“反共抗战,复国建国”可以得出蒋介石对台海关系的态度是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由材料三中的“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以推知蒋经国的打算是保护台湾,自卫和生存。其变化自然就可以得出了。 第(3)问,第一小问“适当方式”,由材料四中的“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可以得出。第二小问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不难得出在前边所述基础之上,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第(4)问认识,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大陆政府主张“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材料五选自台湾《中国导报》,其中的“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则体现了台湾媒体的愿望与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相关认识。所以回答需要紧扣材料。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曲折发展历程 【名师点睛】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两岸隔海对峙,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冷和”阶段。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1992年“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实现“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一国两制”的方针

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C.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中国进入了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查看答案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查看答案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次会议最有可能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1955年亚非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