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 | 29 | 29 | 0 | 0 |
1850-1879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 | 156 | 0 | 118 | 38 |
1912-1939 | 473 | 0 | 77 | 396 |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12年,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郑观应认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
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中国 北部 | 中国 西北 | 长江 上游 | 长江 中游 | 长江 下游 | 东南 沿海 | 两广 地区 | 云贵 地区 | 平均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臣(注: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这说明他主张( )
A.兴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限制对外贸易 D.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