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注:疲惫衰弱)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摘自《汉书王莽传》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和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3)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贩卖人口;有奴婢制度。(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原因:商鞅变法把握了社会转型提供的有利时机;有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符合先进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3分)王莽改制采取的措施是恢复旧制(土地国有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3分);其措施是对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挑战。(2分) 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3)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借评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 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逐一归纳,即可得出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贩卖人口; 有奴婢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即为商鞅变法把握了社会转型提供的有利时机;有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符合先进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依据材料概括王 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改制采取的措施是恢复旧制(土地国有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地主阶级的不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时期的,综合材料和当时的王安石变法的进行可以从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名师点睛】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基本思路: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其次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莽改制•背景和败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可以(  )

去法国参观印象画派画展 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在电影院观看无声电影 去德国欣赏贝多芬音乐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2000多年如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的昙花一现,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 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内容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查看答案

1900—1901,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