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B.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C.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 促成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 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C. 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 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A.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议会审判时,英王查理一世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追根溯源,法官的话深刻反映了
A.法官与查理一世的个人恩怨
B.审判与被审之间主权的较量
C.民权理念对君权神授的否定
D.议会政治与君主专制的矛盾
约翰·胡斯(1369—1415)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他反对天主教会及德意志帝国对捷克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提倡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译为捷克文,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下列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A.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创者
B.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起因都是“赎罪券”问题
C.胡斯主张取消教会,阅读《圣经》
D.胡斯的观点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影响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都是怀疑者,他们批评从古代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他们都有监视的目光。”依你的理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什么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不轻易接受各种教条
B.倾向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民族主义,反对君主政体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各种宗教仪式,尤其是天主教的教规
D.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推翻古代以来各种定律及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