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通例”的是( )
A.《国风》 B.《离骚》
C.《红楼梦》 D.《狂人日记》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B.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指出“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人身控制的弱化
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行郡县 B.盐铁专营
C.重农抑商 D.抑制兼并
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