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 ·王莽传》

(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1)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内容: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不得买卖;多占的土地分给宗族邻里;(2分)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如果有人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2分) (2)原因: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历史潮流;脱离社会实际;触犯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采用高压手段,不得人心;错误吸取秦亡教训。(每点2分,共8分。若学生其他答案也符合题意且表述准确,也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缓和社会矛盾…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可见王莽改制的目的可以归纳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而内容结合材料可以归纳为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实行土地国有制,不得买卖;多占的土地分给宗族邻里;(2分)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如果有人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王莽托古改制带有复古色彩,违背土地私有制的历史潮流;王莽改革触犯地主和官僚集团的利益,实际操作中很难实行,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所以上下均不满意。王莽没有看到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暴政,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名师点睛】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1)必须运用客观、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必须坚持用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任何真理的也是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唯一标准。有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的主观动机虽然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不一定好。有的虽然主观动机不好,但是客观效果却是谁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进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衡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标准。促进的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为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或特定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和评价。首先要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如果脱离了时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评价任何一个 历史人物时,都应当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2)必须运用全面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动或历史事件集中起来,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绝对不能只根据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进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断定。(3)必须运用“史论结合”的原则。“史论结合法”是我们评价历史问题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时应当有史又有论,而且史实要典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而精练。二、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2)应当坚持以“阶级角度”来衡量,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是一定社会的一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充分体现了本阶级的一些阶级利益。我们应当准确地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我们在评价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都必须坚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从而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科学的历史结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措施及失败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7月13日至7月30日,国际足联决定在乌拉圭举办第一届世界杯。但在临近开幕的2个月,欧洲没有一个国家申请参与比赛。后来经过雷米特(Jules Rimet)会长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四支欧洲球队——法国、比利时、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于6月21日从欧洲启航,途经好望角并于29日抵达里约热内卢,在那里他们与巴西队汇合后重新起程,终于在7月4日来到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

材料二

届数  年份   举办地  参赛球队数

1   1930 乌拉圭    13

2   1934 意大利    16

3   1938 法国      15

5   1954 瑞士      16

9   1970 墨西哥    16

12  1982 西班牙    24

15  1994 美国      24

16  1998 法国      32

19  2010 南非      32

20  2014 巴西      32

——《足球简史》

材料三  比赛结束了,比赛结束了。第二十届世界杯的冠军已经产生,德国队他们在1990年之后,时隔24年之后再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德国队本届比赛的踢法充分的发挥了团队的战斗力,他们每个位置分工合作,要精诚团结,又要独当一面,每个个体的队员都有出色的专项位置技术,同时,他们和周边的同伴也能够产生高效的呼应,建立在完备的个人能力上的高效团队足球,他们几乎把每个人都融入了集体,无法找到明显的漏洞,这样的作战模式就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的机器一样呼啸而来,所向披靡。勒夫和他的团队在简练高速的运作过程当中生产出了最佳的作品,同时德国人严谨谨慎的性格也为这种踢球提供了最好的基础。可能有些人不喜欢德国队踢球的特征,但是你无法不佩服他们,德意志战车真是名不虚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世界杯欧洲球队参赛不积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杯参赛球队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这支德国队的技战术特点。分析这种技战术特点的推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1900年12月24日),张之洞写信给新任浙江按察使世杰,随信赠送其《劝学篇》:

“附上拙作《劝学篇》□部,此书成于戊戌之春。其时因末流波靡,邪说纷出,大有犯上作乱之忧,又以迂谬书生,食古不化,亦将有神州陆沈之祻。爰酌中持平,抒其管见,冀杜横风,而弃迂说。乃未及数月而康党逆为乱阶,驯致今年,而拳匪又开巨衅,各执一偏之谬论,遂致大局之几危,不幸言中,可为浩叹。”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邪说”“拳匪”各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他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差不多每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他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在下列名画中,属于这位画家所代表的流派的作品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苏维埃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1921年写道:“墙上的马克思在注视,突然,张开嘴,开始呵诘:庸俗理不清的纱线缠上了革命,庸俗生活比白匪军更为恶劣,最好拧下金丝雀的首级——因此,共产主义,将不会败于金丝雀。”诗人写作的主要意图是(    )

A.抨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思想混乱

B.肯定列宁时代民众的私人生活方式

C.肯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

D.抵制资产阶级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