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A 【解析】 试题分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A。B与材料中所强调的“有功异姓也能封侯”相悖,C与D不是其主要目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地方管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查看答案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查看答案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查看答案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