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

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内阁成员拥有决策权

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足以证明内阁制度的确强化了专制皇权。黄宗義不是肯定而是批判内阁制度,内阁成员不可参与中央决策,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材料无从体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名师点睛】明朝内阁制度是常考点。在思考判断时,一定要注意:明朝内阁只是皇帝顾问咨询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总之,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制约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查看答案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哪一变化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查看答案

先秦时期,宗庙、陵寝、祭祀礼仪制度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主要体现先秦政治的

A.皇权性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秦者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回答: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材料二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