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华夷之辨观念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文”的措施,也有“武”的手段。“文”的措施有朝贡、贸易、传播先进文化、接纳来华留学人员;“武”的手段是军事打击朝贡体系的破坏者。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 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交往的强烈要求。1861年,总理衙 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 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中国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1)特点:确立与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形成朝贡体制,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以儒家思想和华夷之辨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近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外交机构、派驻使节等外交观念;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8分) (2)(10分)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居高临下的外交态度;建立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向国际惯例靠拢,逐步融入近代世界。(任答3点,6分)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外交制度,形成合理的外交观念,增进对世界的认识;促进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潮流,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任答2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注意材料信息“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信息“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再根据材料信息“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做简要评价。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帝国政治制度的政治权威架构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官员与平民之间的区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泾渭分明的。与此相应的是全社会的权威等级结构,它构造了尊卑关系的复杂网络。儒家思想是帝国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它的基础是一个有文字记载并受到广泛研习的思想体系,它被规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据称是建立在对这种道德学说的理解之上,而不是依据财富、地位、权力或特殊利益的表达。由于缺乏对政府权力的制度上的牵制,那用什么来阻止权力的滥用并保证政府将真正为社会服务?儒家意识形态提供了答案:好人,而不是制度化的限制,才是好政府的保证。为了确保政治决策的公正和明智,中国的传统依靠为官者的个人素质,而不是依靠规则或体制结构。

材料二 西方宪政民主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督教文化,二是近代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政治观。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基督教罪感文化的人性幽暗意识,基督教二元政治观,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思想。由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和人性幽暗意识衍生出了权力悲观主义和制度设防理念;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社会与国家的二元界分;自然法学说 蕴含着自然权利的思想,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评判现实 政治法律制度正当性的正义体系;契约论则满足了人们关于政府来源合法性的道德追问,提出了国家产生于契约,政府权力应当分立并相互制约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 出中国古代政治与西方近代政治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找出体现中国古代政治与西方近代政治特点的相关史实。

 

查看答案

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在 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话与合作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做的努力包括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             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             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查看答案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 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改变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进而改变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更好地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查看答案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周恩来访缅后,缅甸人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主要是因为中国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多边外交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