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观点恰当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商鞅和孟子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B项错误;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是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要求,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垦荒地,制定阡陌,都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从而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B.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

D.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查看答案

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惧)。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考据、求真        B.求真、鉴戒

C.鉴戒、陶冶        D.陶冶、考据

 

查看答案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材料二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总、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材料一所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3)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大国的崛起离不开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创新了社会制度,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谓大国不是以疆域大小区分,主要指标是制度和综合国力。只要制度领先,经济、军事、学术、文化等领域也能着着领先,形成雄厚的综合国力。即使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严格说来,称得上强盛的世界大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强大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制度;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对世界事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袁伟时《大国盛衰的历史经验》

(1)请以“人的自由度大小”为标准判断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是否为世界大国,并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所述标准,你认为18—19世纪,哪个国家堪称“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大国”的典型?

(3)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关键在于给予了人的自由,激发了人的创造力。请结合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材料二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三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陈独秀的思想主张(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材料一、二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