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按: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材料三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16、17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不同:从以内陆交通线为主到陆上与海上两条交通线并重。(2分) 原因:唐代综合国力的强盛,具有国际吸引力;唐朝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对外交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4分,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4分) (2)政策: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实行“海禁”。(2分) 影响: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失去了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机遇;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6分) (3)依据:一是历史依据,汉唐以来,亚非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经济文化往来。二是现实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4分) 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明朝的对外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等相关史实。 (1)由图可知,汉代以内陆交通线为主;唐朝时期,陆上与海上两条交通线并重。其原因可从唐代综合国力、对外政策、经济重心的改变、科技进步等方面分析。世界历史意义可从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 (2)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可知,明朝对外政策是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实行“海禁”。其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分析。 (3)由材料一可知历史依据为,汉唐以来,亚非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经济文化往来;由材料三可知现实依据是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可从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汉学家或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个意义而言,一部世界汉学史或中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形象不断被重构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 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 “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从世界贸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潮”在欧洲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崇拜中国儒家的哪些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欧洲为“生产利润而贬低”中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中国研究中心的原因。为什么“唱盛中国”著作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

满分5 manfen5.com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查看答案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查看答案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个主题下的重要议题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APEC作用的表述最全面和准确的是有利于(  )

A.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促进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C.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D.巩固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