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 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关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 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一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1)战略性调整:第二周期: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2分)第三周期:开展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分) 说明: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对峙阵营逐渐形成,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2分)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 (2)观点评价:(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8分,其中观点提炼和判断 4分,评价4分,要求说理充分) (3)两种观点: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作者认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4分)论证:为遏制苏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周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第三周期,1979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小问实际考查的是两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周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的重任;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与军事包围。第三周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壮大,确立改革开放国家战略;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本问首先明确材料的观点:单极、两极或多极之说并非简单对立,而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依据所学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证单极、两极或多极格局是相对的,并存的。二战后至50 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两极格局确立;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中苏关系破裂、不结盟运动兴起、美国相对削弱、欧洲复兴和日本崛起,国际格局中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做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又渐趋加强。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概括亨廷顿的观点,依据“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概括作者的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角度进行论证。 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现代中国外交·建国初期外交·独立自主表现;现代中国外交·新时期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名师点睛】两极格局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同盟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④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和大局。 ⑤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影响: 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②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③面对两极对峙格局,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并带动美股收跌,道琼斯指数录得2008年以来最差开局,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录得2001年以来最差开局。同时,英股富时100指数收低2.39%、法股CAC指数急跌2.47%、德国DAX指数重挫4.28%。上述现象反映了 (    )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C.中国股市震荡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

 

查看答案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

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C.邓小平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查看答案

持枪权在美国被视为最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从最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民兵,到规定持枪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多方的不满情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控枪令涉嫌违宪,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

B.控枪令引发的不满情绪表明美国社会对公民生命权的漠视

C.公民权利通过政府的分权制衡原则得以保障,无需控枪

D.公民持枪权是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赋予公民个人基本权利

 

查看答案

近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然而早在古罗马时代,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份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之上    B.天赋人权    C.自由公正    D.人文主义精神

 

查看答案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截止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可见该法案对英国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议会拥有立法权,体现“王在法下”

B.保护了个人发明创造积极性

C.保护知识产权,有助工业革命发生

D.推动了英国垄断组织的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