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德国历史上,对路德的评价非常高,很多人用优美的言辞来赞美他。胡腾说:“路德是日耳曼解放者。”海涅说:“路德在我们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人文主义的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日耳曼史上的奇峰……”

材料二  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

2比较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1)作用: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6分) (2)不同:①本质上,德意志是追求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反映各阶层民众的需要;英国是追求国家自由,反映的是王权的需要。②矛盾上,德意志重在体现民族主义与教权主义的矛盾;英国重在体现王权与教权的矛盾。③方式上,德意志自下而上;英国自上而下。④结果:德国“教随国定”,英国国教确立其统治地位。(答出三点即可)(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能力,注意材料信息“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并 结合马丁路德改革的相关史实,概括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信息,马丁路德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巨人”、“日耳曼史上的奇峰”,英国则 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并结合相关史实从改革的性质、解决的矛盾和改革 的方式等角度分析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宗教改革·德意志宗教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

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

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摘编自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并综合上

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查看答案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既定国策。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会因外界形势变化而采取变通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 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关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 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延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一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根源的观点?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2016年中国股市开市第一天上证指数暴跌7%,触发熔断机制,并带动美股收跌,道琼斯指数录得2008年以来最差开局,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录得2001年以来最差开局。同时,英股富时100指数收低2.39%、法股CAC指数急跌2.47%、德国DAX指数重挫4.28%。上述现象反映了 (    )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C.中国股市震荡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源头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发展

 

查看答案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

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C.邓小平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查看答案

持枪权在美国被视为最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从最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民兵,到规定持枪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多方的不满情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控枪令涉嫌违宪,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

B.控枪令引发的不满情绪表明美国社会对公民生命权的漠视

C.公民权利通过政府的分权制衡原则得以保障,无需控枪

D.公民持枪权是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赋予公民个人基本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