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我们的队伍”出发的主要原因是
A.进行决战挺进大西南 B.反围剿失败被迫转移
C.北上配合晋绥军抗日 D.战后赴重庆和平谈判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接受两个政权并存现状
B. 主张使用武力夺取政权
C. 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D. 决心深入推进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不是“由于它能够加速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关联着‘公平的’收入分配,就被认为是一种优越的‘生产模式’。社会主义是另一回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因此,工人阶级运动并非偶然地植根于被剥削人民以及致力于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之中。”关于社会主义的这一认识,最早实现突破的是
A. 圣西门 B. 欧文
C. 马克思 D. 巴黎公社
“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公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20世纪初,陈独秀写下这篇战斗檄文,意在
A.号召民众武力推翻清政府
B.宣传俄国式无产阶级革命
C.唤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D.促成国共合作推进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溥仪的师傅陈宝琛常常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保皇派的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讲,一时传遍各地。这实质反映出民初
A.共和国家权威与象征的建设不足
B.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
C.封建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D.帝制和复辟仍据占思想主流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下列各项,属于当时“乃渐惊起”事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