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祟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日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 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弘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