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为“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力织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在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庙门旁,有一副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下列能解释这一楹联反映的自然现象的理论是( )
A.“ 天人感应”的理论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 可以证明这一点。”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
B.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发挥作用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
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 、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B.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B.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C.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D.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