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参加二战之前,由英国和美国推动的世界秩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参加二战之前,由英国和美国推动的世界秩序重建就开始了。1941年,双方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942年的《租借法》重申了其中一些原则。1944年,金融专家,包括英国的凯恩斯和美国的哈里·迪克西特·怀特在美国会晤。这些事件的细节在理查德·加德纳的《英币一美元外交》和罗伊·哈罗德爵士的《凯恩斯的一生》中均有描述。秩序重建需要实现三个目标:

(1)设定固定汇率,方便短缺资本流动

(2)提供一种方法,释放和扩大1931-1945年的时代被限制的长期资本的流动

(3)设定降低关税和消除直接贸易壁垒的框架

——修斯·凯恩《美国经济史》

材料二  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迫使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美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不断冲击着世界经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欧洲各国货币“蛇形浮动”联合抵制美元失败之后,创建了欧元,一方面减小了美元冲击对欧洲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美元独大的局面,开启了“美元一欧元双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光明日报》2015 -8 -12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临近二战结束及战后初期美、英等国是如何实现“三个

目标”的?

(2)结合史实说明,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

和“责、权配位”的关系,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货币体系两次较大变化的原因。

 

(1)实现: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成员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比价固定。成立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成员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7年,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的自由化。(7分) (2)说明: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英、法、德、意、日等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实力膨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居于中心地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国认缴资金最多,美国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承担了较多责任,同时美国也掌握了较多的决定权。所以说,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4分) 原因:第一个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形成对美国地位的挑战,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无力继续稳定美元汇率。第二个变化是由于欧洲的一体化程度加深,欧盟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1)设定固定汇率,方便短缺资本流动(2)提供一种方法,释放和扩大1931—1945年的时代被限制的长期资本的流动(3)设定降低关税和消除直接贸易壁垒的框架”可知其实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而实现。 (2)第一小问说明,用史实说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即结合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和在两个组织中美国的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分配予以说明;第二小问原因,按照省略号将材料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阶段即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其原因即为日本、西欧的崛起,形成对美国地位的挑战;第二阶段即为欧元的出现,原因为欧洲的一体化程度加深,欧盟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  (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的反映“事实”。

——李静《罗马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连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  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

的新变化。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有著名艺术评论家写道:“勃拉克轻视形状,将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屋都变成了几何图形和立方体……”据此判断,与勃拉克风格一致的画家是

A.拉斐尔     B.莫奈

C.梵·高    D.毕加索

 

查看答案

“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

化;把大工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这些内容应出自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战后资本主义调整   D.新中国三大改造

 

查看答案

下表是18 21-19 30年某国贸易结构发展状况(数据表示百分比)。

满分5 manfen5.com

推测该国是

A.英国             B.美国

C.俄国(苏联)   D.中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