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会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说明( )
A.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B.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后,法国戴高乐总统拒绝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请求。戴高乐认为在欧洲防务上英国仍坚持借重美国,并且坚决反对建立欧洲核力量,这是他绝对不能答应的。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C.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D.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应当( )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19世纪时与上述叙述相符的国家是(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的思想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