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不仅改变物质世界,也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受下图这部著作影响而产生的是( )
A.人和人性开始从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性分析人类社会成为潮流
C.主张“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广泛流传
D.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毛泽东曾写道:“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因此,全世界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基本地不外乎这三种:(甲)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乙)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丙)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以上内容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