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

阅读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賠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  军和相关的項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贏家”,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中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1)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2)估计: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一信息“日本……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认为日本在军事上强于中国,但忽视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斗志,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从“三省六部制”回答,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思考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不正常状态其实就是指战争状态。因为自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并没有签署停战协定。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表态是:日本痛感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表示深刻的反省;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和平发展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现代中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中日建交 【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问题解题方法: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 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 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 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查看答案

1972年,中国与下列哪个国家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

A. 苏联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查看答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是

A. 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B. 主张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C. 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D. 主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查看答案

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同缅甸总统吴奈温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这里,邓小平初步表述的解决台湾的构想是

A. 一国两制  B. 一国一制  C. 解放台湾   D. 武力解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