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的主流教科书称鸦片战争为“鸦片烟之战”,认为鸦片战争只不过是欧人东来以后的一...

清末的主流教科书称鸦片战争为“鸦片烟之战”,认为鸦片战争只不过是欧人东来以后的一个普通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影响。这忽视了

A. 战争爆发的国内国外背景          B. 鸦片战争的西方侵略性质

C. 战争带来的革命性质转变         D.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巨变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齐书·孔稚硅传》载“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此段文字表明

A. 国学培养法律人才                B. 公办官学开始建立

C. 法律教育非常突出                D. 《五经》进入课堂

 

查看答案

《荀子·富国》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春秋繁露·奉本》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两人观点

A. 完全相反         B. 如出一辙

C. 相互攻击         D. 彼此欣赏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末民初,一些了解西方科学和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医学提出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欧化思潮、反传统主义对传统中医的命运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余云岫(1879—1954)于1908年入大阪医科大。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汉医遭到废止,日本医学得到全新发展,给了余云岫强烈的刺激和启示。他把在日本学到的西洋医学和早年学到的中医两相对比,后者无疑相形见拙。由此他发出了“长习新医,服膺名理(即近代科学)”的感叹。1917年,余云岫著《灵素商兑》,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理论,要求“坚决消灭中医”,但也承认很多中医的药方医案还是宝贵的,其所谓“废医存药”的观点,几乎被认为是中医科学化的唯一道路。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余云岫对中医药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余云岫对中医药态度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61年8月,民主德国约有260万人流入联邦德国,其中大多是专业人员和熟练工人。有一种说法指出,西德政府特别是美国肯尼迪政府担心,东德公民的“逃亡潮”会促发东德境内发生骚乱,打破东西方之间的平衡格局,苏联集团有可能把冷战变成热战。柏林墙符合美苏双方战略需要,却堵塞了德意志民族统一之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1989年出现的大量民主德国居民出走联邦德国,从而动摇了民主德国的根基。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写道:“(东德领导人)乌布里希请求我们支援劳动力。当然,我们应当给予帮助,但只能是一些辅助工,我们自己也很缺少熟练工人。”美国总统肯尼迪对柏林墙的立场可以解释为:如果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离开来,东德的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赛”中将遭到失败。

  ——摘编自[德]博韦奇、[俄]菲利托夫《建造柏林墙的决定是如何通过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林墙事件的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开幕,立宪派差不多都成了议员,使他们觉得具备了不同以往的发言资格。初掌朝政的摄政王载沣极力标榜开明,多次重申坚持立宪的宗旨。立宪派认为到了有利时机,再度发起了国会请愿运动。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同江苏巡抚瑞潋商议:由张謇出面联络各省咨议局,由瑞潋出面联络各省督抚,分别请朝廷速开国会和速设责任内阁。1910年5月,各省请愿代表陆续赴京,各省签名参加请愿的达三十万。1909—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虽然因清廷的暴力镇压而失败,但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对清廷专制制度的腐朽予以揭露和攻击,使其更加陷于孤立。

——摘编自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第一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9—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9—1910年国会请愿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