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共同主题是 1865...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共同主题是

1865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救国与救民并重      D.实现国民西化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865年至1913年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共同主题是在经济、政治方面推动中国近代化,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重点知识之一,在备考中要引起足够重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王韬、郑观应等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主张设议会、行立宪,伸民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的胜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前期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提倡民主科学;后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满分5 manfen5.com

A.开始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是造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查看答案

下面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

557

苏州等1374

江西

豫章郡18

658

洪州等734

福建

会稽郡南部1

建安、晋安214

福州等528

 

 

 

 

 

 

A.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B.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

C.江南地区文化超前发展

D.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高效统治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俞大猷分析说:从战略观点上考虑,“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故海上消灭倭寇,对我方来说,“以长制短”,在战略上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

明朝中后期倭寇肆虐,其活动特点,是分散于海上的一股或数股人数众多的海盗式流寇。他们没有严密组织,不是以占领地盘、建立政权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掠夺抢劫为主要目标的。他们此处被打败,则遁逃到彼处,彼处被打败又遁逃到他处,陆上防倭,则防不胜防。其结果适得其反,处处设防,处处被动挨打。海上、内河防倭,可以选择战略要地设防。因船速快于步行,水兵行动快于陆兵,此处发现倭寇,可速调兵船到此处,彼处发现倭寇,则速调兵船往彼处。灵活快速机动,掌握战争主动权,收到迅捷出击,获得全胜之功。不让倭寇上岸,可以避免百姓遭殃,减少国家损失,节省军费开支。因此,加强海上、内河防御,对国家的军费支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是有利的。

——摘编自张吉昌《俞大猷抗倭的策略思想》

(1)根据材料指出俞大猷的战略思想是什么?为何说这一思想是正确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俞大猷为什么能取得抗倭斗争的不断胜利?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平主义思想在美国各个阶层极为普遍。在1940年的大选中,为了争取选票,罗斯福对广大选民说“我现在正与你们的父母讲话。尽管以前我讲过同样的话,我必须再讲一次,重复地讲。我给你们再一次保证,你们的孩子不会派去参加任何一场外国战争”。但1940年9月后,美国宣布对日本进行贸易禁运,其中包括日本急需的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一年多,源于各种渠道的情报表明日美战争不可避免,但均未受到华盛顿的重视。

因为防务上的疏忽,12月7日星期天早上,珍珠港是那样宁静,舰只上的水兵和官员和平时的星期一样安闲。“教堂的钟声快敲八点,大群市民来到海港,他们平静的脸孔被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有些宫员在舰只上正在进餐,有些士兵则刚刚起床。”珍珠港内尽管停泊70艘各种舰艇,都是美国海上作战的主力,它们却毫无一点儿作战、应战的准备。

1941年9月5日,山本五十六对联合舰队已下达第一号命令,指出“日本帝国的意图,为了从大东亚赶走英美势力,进而解决中国问题……英美势力从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和菲律宾逐出后,一个独立、自给的经济共荣圈即将建立。我们国家的最大目的,长远的基本原则,则将向全世界宣布”,珍珠港事件爆发了。

——摘编自张继平《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