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
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
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
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金属、化学、电力领域里,导致新产品的出现。人
口增加和生活水准的改善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产量。同时增加产量的要求
又迫使人们进行重大改组以使更自由地提供资本、确保更有效率的劳动力。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纵观历史,诸如造船业等技术的进步为消除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界线提供了方
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今天,几乎是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在无线电、电
视、传真机和网络计算机的交流中,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往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隔
离消失了。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烟囱多于教堂”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技术应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具
体影响。
(3)材料三中“瞬时的电子通信消解了时间和空间”说明了什么? “经济上的隔离消
失”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以上材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科技的利
用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到中国
化的深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但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
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十月的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的风”吹入
我国的时间和标志?
(2)结合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指出南方谈话
的核心内容和积极作用。
近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和救国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
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民主科学救国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社会主义救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请回答:
(1)概述上述三个救国方案的实践活动。
(2)任选一个方案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超过200字)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
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
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
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
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
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
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
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
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
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
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
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
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
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 -。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
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
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钺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一一-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
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
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
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
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指
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
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