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一一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政治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思想:为政以德/仁和礼;法治;无为而治。 (2)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进步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3)态度: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胡适认为孔子是礼教法制的招牌,应该打倒。 看待: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继承和发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可依据材料内容的出处进行分析。《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再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是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他主张法制,所以可以得出法制思想的答案。《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所以反映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2)第二问,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点及原因的相关内容。分析时可依据明清之际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来分析。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的崛起,所以产生了进步的民主思潮,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所以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思想主流,所以可以得出该结论。 (3)第三问,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弄清楚两者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清楚两者的主要主张,然后再依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康有为是儒学的信仰者,他主张利用儒学宣传其变法思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打倒孔家店”。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进步性和借鉴性,所以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辩证的看,要用扬弃的方式对待。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孔子、老子、、韩非子、黄宗羲;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的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查看答案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 顽固派队洋务派的批评

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 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查看答案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查看答案

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它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查看答案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