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

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 思想的发展。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评分标准:①紧扣论证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从多角度进行论证。每个要2分,共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学生得提取概括出材料的观点。在史实论证方面,要注意本题要论证的是北洋政府统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近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外交等多方面的近代化。因此,学生要结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有关该时期的内容来加以论证。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涣散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一一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编者按: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一一静生:“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一一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查看答案

《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西风颂》                D.《老人与海》

 

查看答案

2006年5月英国《卫报》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形成“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关键是(    )

A.苏东国家转向市场经济

B.国际组织促进交流合作

C.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D.美国实施单极世界战略

 

查看答案

学者钱乘旦曾指出:“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主要措施是(    )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借助私人垄断资本              D.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查看答案

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

B.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C.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D.工业革命深人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