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勤俭节约;(3分)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尊崇理性。(3分)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4分) (2)特点: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专制;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司法不独立(或行政司法合一)。(6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宗法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问解读,首先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据材料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诚实守信,据材料一“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据材料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可知爱国爱民,据材料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秤平、斗满、尺足”可知勤俭节约,据材料一“人是城邦的动物”和“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重视人的价值,据材料一“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强调道德,尊崇理性,其次要结合设问要求“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并联系材料一可知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和“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可知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据材料二“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和“《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可知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专制,据材料二“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可知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可知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据材料二“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可知司法不独立(或行政司法合一);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宗法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

结构的变迁。

 

查看答案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

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

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李侍尧的意图是

A.厉行海禁       B.强化海防

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C.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查看答案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

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