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说,慈禧太后在一种别扭的政治空气中拉开了改革的大幕,这是中国20世纪最初也...

有学者说,慈禧太后在一种别扭的政治空气中拉开了改革的大幕,这是中国20世纪最初也是最后一次和平的改革。“和平的改革”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C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危机加深,统治阶级内部分为两派:洋务派与顽固派,地主阶级洋务派于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自救运动是洋务运动,慈溪属于地主阶级顽固派,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1898年(1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改良运动,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901年(20世纪初),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运动,故D项错误。 考点:“清末新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后来康熙继承汉人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和预立太子的做法,雍正则实行“秘密建储制度”。这种变化的实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C.促进了封建化的过程                D.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

 

查看答案

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

A.科举制的推广                      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

C.皇权的加强                        D.南方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B.周后期,王权衰弱

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

 

查看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

结构的变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