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 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 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 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 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C.对市场调节作用看法一致 D.都始终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