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六、公众教育,权在教会。

六、无公众教育。

六、公众教育,权在国家。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或据先哲之言,或沿前朝之制,或仍旧社会之习惯。)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2)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不同:欧洲强调神权至上,突出反映教会专制统治; 中国强调君权至上,突出反映君主专制。(2分) 相同:都反映了封建专制、等级社会的时代特征。(2分) 构想:人民主权;国家掌握教育权,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人民享有立法权,法治。(3分) 意义:推动欧洲思想的解放;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促进欧洲的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3分) (2)意图: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1分) 原因:中国的专制统治和列强的侵略; (1分)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1分)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分) 传统思想的制约,民主观念淡漠。(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异同点:据材料信息“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得出。构想:据材料信息“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可得出“人民主权”;据材料“公众教育,权在国家”可得出“国家掌握教育权,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据材料“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可得出“人民享有立法权, 法治”。 意义要联系所学从思想、政治、社会角度作答。 (2)意图:要联系是梁启超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毕生追求民主政治作答;原因:要联系梁启超的活动背景1901年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统制,以使用纸币为主,铸造钱币比其他朝代为少。1260年元世祖发行了以丝为本位的交钞与以白银或金为本位的中统钞(中统钞没有设定流通期限),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价兑换银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兑换基金充足,准许兑现,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钞)。1276年由于元廷大肆搜括,增发纸币,并将各路准备金银运往大都,引起物价上涨,纸钞贬值。1280年,纸币贬值成为原来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价已经“相去几十余倍”了。为了稳定物价,元廷发行“至元宝钞”和中统钞并行。1350年元惠宗又发行“至正交钞”,发行不久,贬值严重,物价暴涨。事实上,民间的日常交易、借贷、商品标价等多有用银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变钞:是指元顺帝时为摆脱财政危机,于至正十一年(1351)印行新钞“至正交钞”,同时仍行用中统交钞、至元宝钞,而三者比价不同;又新铸“至正通宝”铜钱通用,从而造成币制极端混乱,引起通货膨胀,最后到了"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惧不行”。这大大损害人民利益,造成人心动荡不满。这也是白莲教起义的导火线之一。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货币政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货币改革”的危害。

 

查看答案

试从图中任选出两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两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商人孙某七十大寿时,“里之往为寿者,皆贤士大夫也”(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当时的文学家更是越来越多地把笔墨倾泼在商人形象上,《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三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在商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时候,社会的崇商心理便应运而生了,“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崇祯本二刻《拍案惊奇》卷3 7_),山西“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雍正硃批谕旨》第47册:“刘于义,雍正二年九月九日”条),而“食饮被服不足自通”者,虽贵宦之室,闾里耻之”(张瀚《松窗梦语》卷4)。

——《谭廷斌: 明清“士商相混”现象探析》

材料二  陈炽(?-1900) (清末维新派)认为,“商务盛衰之枢,即邦国兴亡之券也”, 这一思想的产生,直接导源于近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利权”的大量外溢。中国近代重商思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商”的概念的泛化和拓展,此时之商从一开始就包含有“工”的因素。不过,对启蒙思想家而言,真正认识到“工”比“商”更重要,使“工战”的呼声盖过“商战”,还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则是“实业”一词的大流行。近代中国“实业”一词的内涵,既是“商”的扩充,也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工”,是一个内容相对芜杂、兼容并包的经济新词,是对农工商等生产和流通事业的总称,但又首先指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的近代工业。梁启超、康有为也曾主张将“定为工国”作为“国是”。

——据《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认识。

 

查看答案

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谢益显在《完整掌握国家主权概念》一文中指出:近二十年来的战争与冲突更多地发生在一国之内,如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等,这些违反人道、有悖人类文明通识的行为日益成为维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维和行动成为一种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行为,国家主权概念在理解上发生了改变。事实上,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动,还发生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国际贸易需要在一个多边协商的框架下实现共赢;互联网冲破了文化的边界;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都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往往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能独立解决的。可以说,一国的决策或会引起全球的连锁反应,相应的,决策的出台就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进行思度与考量,“主权让渡”概念浮现出来。有关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主权让渡”是大国干预他国的借口

B.主权国家之间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组织并开展行动,是一种超国家主权的行为

C.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也是成员国让渡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果

D.国家主权让渡有利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