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使用五德的顺序来进行统治,这象征着王朝的传承有着合法性,故本题选B。A错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C和D与材料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辜鸿铭(1856—1928),祖籍福建厦门,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他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他“长于西学,而服膺古训”,独尊孔子,却又放荡不羁,敢讽慈禧“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敢骂袁世凯为“贱种”。时人称他为“怪杰”。北大讲学时,学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重感情、求忠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是主“王道”的文化。而欧美一味恃强,是主“霸道的文化”,终致“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其解决办法还得仰靠中国文化。他还说:“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正因为中国人讲求精神,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史永不衰老的民族。而欧洲人,由于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处于“感情与理智”、“心肠与头脑”的冲突之中,面对严重民族危机,辜鸿铭强调:“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辜鸿铭对中国士大夫的两种极端心理给予批评:“自来我中国士大夫夜郎自大,其贻讥外人固不足怪,惟今日慕欧化者,又何前倨而后恭也。”

——据马克锋《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辩》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述辜鸿铭的文化观。

2)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简要评析辜鸿铭的文化观。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作的世界第一架有动力、可操纵、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器试飞成功

1911年

飞机在意土战争中首次露面

1914年

飞机在一战爆发时还只是用于空中观察和枪械对射的工具

1918年

飞机成为能用于空中侦察、临空轰炸和追逐格斗的有效武器系统,产量也剧增,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航空工业

1939—1945年

飞机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飞机的性能几乎达到了使用活塞式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极限

20世纪40—50年代

喷气技术的推广应用

20世纪的后50年

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发展了四代,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攻击机、预警机、无人侦察机和武装直升机等。同时,飞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也都大显身手,出现了客机、农林飞机、紧急救护飞机、海洋巡逻飞机,乃至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用的轻型飞机

——根据李业惠《飞机发展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下列材料是康有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人不能有常而无变,……《春秋》发明改制,《易》取其变易,天人之道备矣。”“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材料二  (1902年)(中国)“与美迥异不同”,革命必至“内乱相残”,“令外人得利”。(1912年8月)“今既合五族而大一统,存帝号而行共和……今际破坏,虽吾党所不预,而他时建设,岂吾党所能辞?”“讲乎外势而先弭内乱,以国为重而民从之,……保中国已有之粹,而增其未备。”(1913年6月)“名为共和,实则共乱”,“仅令千数百之暴民得民权平等自由,是排除一人之专制而增设千数百人之专制”,“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缪也。”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满分5 manfen5.com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