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1)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 (3)根据“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4)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赵翼《檐曝杂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处,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这说明清朝(  )

A.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                 D.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查看答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

A.减轻负担            B.分化事权

C.加强皇权            D.削弱相权

 

查看答案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答案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查看答案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