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丽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圭要是指
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口国,天下分而为七。口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口县,更口、口分裂,至口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口”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 秦 C.汉 D.唐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拉,“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溯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是对宗法制的发展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