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

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个体

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

7.1%

上述数据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A.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没有体现重工业发展的情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如下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影响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根本因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C.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正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查看答案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查看答案

读下图,根据图文信息,图画所示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满分5 manfen5.com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等同于“方面”,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日战争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