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事上的一败再败之后,特别是甲午战争败在日本之手以后,国土沦丧,王朝统治受到威胁,有识之士深感学习西方文明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不足以自强,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上。……辛亥革命……在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方面——一种更深刻的“制度层面”变革上,却表现出无能为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现象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1)原因:A.中国古代文明(科技文化)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西方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积极吸取东方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中学西传”现象。(3分) B.16世纪以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到19世纪上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于西方;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形成“西学东渐”局面。(3分) (2)从材料中提炼出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并能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论证。 如: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接受异质文化会经历一个排斥和选择的过程;文化交流总是会促进交流双方淘汰各自假恶丑的部分;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西化)到理性(化西)过程;近代东西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近代化历程(或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任意3点,有相近意思即可酌情给分,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可知中学西传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水平远超同时代的西方,欧洲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中国文明,因此形成了中学西传的现象。而进入近代以后,“国土沦丧,王朝统治受到威胁”,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开始超越中国,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因此形成的西学东渐的局面。由上述可知,文化的传播往往会形成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向文化水平较低水平传播的现象。 (2)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知,文化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被接受和吸收的时间和程度也是不同的。物质层面的传播较快,被接受的也较快,而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则要触及到社会原有的思想体系和传统,则需要比较长的吸收和消化的时间。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但接受外来文化却必然会经历一个排斥和选择的过程,这也就造成了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潮流·西学东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下表是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满分5 manfen5.com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三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查看答案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与该诗属同一创作风格的美术作品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2011年8月,《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的成功直接源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B.《蛙》的文学特点属于特定时期的“样板文学”

C.《蛙》是反映以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农村社会生活的“知青文学”

D.《蛙》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查看答案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发展。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源是(   )

A.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城市化历史进程加快         D.政府加强经济的干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