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隋唐以来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度。材料信息“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表明“学而优则仕”,而D项“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B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C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综上,正确答案选D;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名师点睛】科举制的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尤其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也是统治者笼络人才的手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子文曾被称为国民党中国的“资本主义灵魂”的代表。

1928年6月底,全国经济会议在上海召开。宋子文在发言中称,“战争时期我们曾被迫使用极端手段来筹集经费”,今天“如果不让人民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得到人民信任”,“为此,我们召集了可信赖的非政界人士,纳税人的代表在一块来批评我们,帮助我们和指导我们。”这次全国经济会议“将是中国走向民主制度的一步。”宋子文对会议提出了他作为财政部长所寻求实施的主要建议:限制军费开支,编制预算,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取消银两制,建立中央造币厂和废除厘金税。会议还通过了资本家提出的“保护商人财产”的议案,以及“计划限制工会和罢工”的议案。

1928年7月初,宋子文在南京召开旨在将某几种特殊的税收从各省收归南京的全国财政会议,其结果是实现中央控制税收遥遥无期。此后,面对宋子文和支持宋的上海资本家的压力,1928年8月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与1929年1月召开的军队编遣会议,均在“原则上”同意了宋子文的建议。至此,宋子文于1928年5月开始的试图统一全国预算和财政的努力归于失败。

——摘编自(美)帕克斯.M.,J、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子文统一全国财政政策失败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子文为实现统一全国财政而做的努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  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  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所示)。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这一构想

满分5 manfen5.com

A.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作为新实体与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B.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

C.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等产生重叠或竞争

D.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