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章太炎曾指出,庄子的根本主张就是“自由 ”“平等”,却又不同于近代观念里的“自由...

章太炎曾指出,庄子的根本主张就是“自由 ”“平等”,却又不同于近代观念里的“自由”,堪称洞见。针对“自由”,庄子主张

A.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B.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C.圣人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D.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子的“自由”是“逍遥”,即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逍遥。根据材料可知,A项指的是“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即不依赖外在条件与他在的力量。BC项是老子的观点;D项是韩非子的观点。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庄子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两季)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宗法政治渐趋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材料三  日本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与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

——刘越英《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

(3)参照材料三对明治维新的认识,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创造发明层出不穷,新兴工业部门得到了充分发展,传统工业部门通过改造和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国铁路网迅速形成,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完成,使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许国林《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次长达111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这次始于1991年3月结束于2000年5月的增长被称为新经济。这轮增长除了具有“一高两低”,即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特征外,还有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产业正在逐步变成美国的主导产业并促成了美国“新经济”现象的出现。

——罗爱湘《美国“新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材料三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

——马少茹《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具体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经济”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你认为支撑该观点的依据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美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制度变迁不一定要用革命的手段,非革命的手段一样可行,英国的情况就是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治民主化大事记(16881928年)

1、1688年11月,议会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三世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历史上把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2、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力和自由。

3、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5、1832年议会改革修改了选举资格,使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并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6、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867年英国进行第二次议会改革,进一步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大大扩大了选举权,使选民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

1886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7、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8、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9、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材料二   17世纪革命没有留下很深的痕迹,相反,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大事年表,概括英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1688—1832年)中权力转移的三个阶段。

(2)阅读大事年表,概括1832年议会改革以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四   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完全按照通常的经济规律运行。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与材料一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3)材料四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