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的作弊内衣。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

满分5 manfen5.com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查看答案

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竟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公使问题上做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任命“道歉”使臣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被看中的人选是奕訴、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在去伦敦的日记《使西纪程》中,对途经十数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他在日记中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是石破天惊的创见。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他的思想更加激进。后来总理衙门将《使西纪程》刊行,但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而郭在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出使西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使西纪程》被禁其流传的原因。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咱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材料二  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法国革命演讲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政府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法两国宪政进程的不同特点及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

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