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

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礼乐文明崩坏      B.井田制度瓦解

C.分封制度崩溃       D.铁器牛耕使用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况,导致“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根源在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有的井田制度和宗法分封制度崩溃,故选D。ABC是变化的表现,而非根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扰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像痛斤君那样他痛斤为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三纲之摄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是“暴乱无理之法”是“愚黔首之术”。他特别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他由此发出了“冲决罗网”的呼声把“君主之罗网”、“伦常之罗网”统统列为应被冲决之列。

——摘编自((谭嗣同传》

l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列颠之战开始后不久一些德国飞行员遇到一种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当时德国飞机还没有独立的机载导航设备主要靠地面无线电定向信标导航在过去他们根据地面提供的无线电信号对目标进行轰炸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可是后来他们仍然是根据地面指令飞行和轰炸绝大多数的炸弹却不能命中目标而且多数投在了荒山旷野……原来英国研制出了一系列“梅康”电台用于截获德军电台发出的信号然后加以放大再发射出去把德国飞机引入歧途。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电子干扰也是最原始的电子战。对于德国空军为何败在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手下德国人贝克尔认为戈林和空军司令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攻击目标造成兵力分散没有对重点目标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空袭特别是夜间空袭的效果被大大的夸张了使决策者不能正确判断敌人的真正实力一再低估了皇家空军的力量多次做出错误的决策。英国雷达网遍布各地可以事先知道德方的一切攻击活动使德军的偷袭几乎无法成功。英国战斗机的损失率尽管较高但由于大大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生产速度是德国的两倍以上),始终保持了较多的数量。

——摘编自《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列颠之战的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前的德意志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而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做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编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擅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   1800年前后,德国人JohannPeterHebel写了一个故事,主角是当时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登上行宫时,发现对面山坡上有一座风车磨坊,于是命令拆掉它。磨坊主声称这是他家祖传财产,坚决不拆。国王命人强行拆除。此后,磨坊主将国王告上普鲁士最高法院。法院作出判决:判令国王重建一座同样的磨坊,并赔偿由此给原告造成的一切损失。故事写成后长期无人问津,辗转流传到法国。到了帝国统一的威廉一世时代,为了弘扬“德国精神”,这个故事居然从法国“出口转内销”又传回德国,主角变成了威康一世,从此这个故事广为传播。

——摘编自《“威廉皇帝与磨坊主”证伪始末》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精神”的内涵。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满分5 manfen5.com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