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因两个事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诚然,1914年8月21日日本已参加这场战争,但它只是私自占据了太平洋上几个分散的德国殖民地。而现在,美国的加入则意味着一个迅速决定战争结果的非欧洲大国的介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为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

——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场战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战争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

 

(1)观点:这场战争由欧洲战争转变为全球性的战争。依据:美国的加入,战争的结果不再完全由欧洲各国决定。(5分) (2)一方面,生产力破坏,人口锐减,使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受阻。另一方面,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理性的和平观念等,都有利于制约战争,促进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战争的评价能力,其中: (1)该题属于内敛型材料解析题,其中第一小问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的“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一处看出来,比较明显,也容易概括出来;第二小问的依据可以从材料中的“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 迅速决定战争结果”一处比较明显地看出来。 (2)该题属于外延型材料解析题,学生在作答的时候,一方面要紧扣材料中的观点,两外一方面,在叙述的时候要用到教材中的史实。材料二中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对该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认识,即:一方面,战争对社会生产是具有负面的破坏力的;另一方面,战争的破话也会逼迫着世界人民去寻求创造和平的方法,属于正面的积极影响,所以学生依照这两个角度去组织史实叙述即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战争的过程与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材料二: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对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民主与自由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明治政府还宣布士、农、工、商平等。废除大名等贵族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统称平民。允许平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允许华族、士族和平民通婚。明治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新兴地主从中获利,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扶植保护私人企业,修建铁路,发展邮政和电讯事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这些措施的作用。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声音,振聋发聩、使人警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唐代和英国“光荣革命”是如何对权力进行约束的,并指出对当今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可提供哪些借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写道: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材料三: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中曾写道“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材料四: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

(4)按照材料四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满分5 manfen5.com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